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86.在灵人和天使的概念中,火星和其它星球一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该星球在左前方胸部层面的某个距离处,也就是说,在我们地球灵所在的领域之外。各星球的灵人彼此分离,因为每个星球的灵人都对应于巨人的某个特定区域。因此,他们的状态各不相同;这种状态的不同使他们看上去彼此分离,或向右,或向左,并且距离或长或短。天堂与主有一个对应关系,人与天堂在每个细节上都有一个对应关系,以致在主眼里,天堂就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人,可称作巨人(AC 2996, 2998, 3249-3624,3636-3643, 3741-3745, 4625)。我已通过亲身经历论述了人及其各个部位与巨人,也就是天堂的对应关系(AC 3021, 3624-3649, 3741-3750, 3883-3896, 4039-4055[原文4051], 4218-4228, 4318-4331, 4403-4421, 4523 [原文4527]-4533, 4622-4633, 4652-4660, 4791-4805, 4931-4953, 5050-5061, 5171-5189, 5377-5396, 5552-5573, 5711-5727,10030)。在来世,距离是真实的表象,照着天使与灵人的内在状态而被主变得可见(AC 5605 [原文5604], 9104, 9440, 10146)。
7051.对圣言的内义一无所知的人只会以为以色列和犹太民族优先于其它一切民族被拣选,因此比其它民族更优秀,他们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令人惊讶的是,不仅这个民族自己这样认为,就连基督徒也这么认为,无论他们多么清楚地知道,这个民族被各种污秽的爱,被肮脏的贪婪,仇恨和骄傲所吞噬;此外,他们还轻视并厌恶属于仁与信,属于主的内在事物。基督徒之所以也认为这个民族优先于其它民族被拣选,是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被拣选是由于怜悯,不管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因此恶人和敬虔的正直人一样能被接入天堂。他们没有想到,拣选是普世的,也就是说,它包括所有过着良善生活的人。他们也没有想到,主的怜悯面向放弃邪恶,想要过良善的生活,从而允许自己被主引导并重生的每个人,而这个过程是通过他的整个一生来实现的。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基督教界,绝大多数人也以为这个民族会再次被拣选,并且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们会被带回迦南地。这种信仰也符合字义,如许多相关经文(以赛亚书10:20-22; 11:11, 12; 29末尾; 43:5, 6; 49:6-26; 46:8; 60:4; 61:3-10; 62; 耶利米书3:14-19; 15:4, 14; 16:13, 15; 23:7, 8; 24:9, 10; 25:29; 29:14, 18; 30:3, 8-11; 31:8-10, 17; 33:16, 20, 26; 以西结书5:10, 12, 15; 16:60; 20:41; 22:15, 16; 34:12, 13; 37:21, 22; 38:12; 39:23, 27, 28; 但以理书7:27; 12:7; 何西阿书3:4, 5; 约珥书2:32; 3; 阿摩司书9:8, 9;弥迦书5:7, 8)。正是基于这些,以及其它经文,甚至连基督徒也以为这个民族会再次被拣选,并被带回迦南地;尽管他们知道这个民族正在等候一位弥赛亚,祂会把这个民族领进去,尽管他们同时也意识到,对祂的这种等候、期待是徒然的,弥赛亚或基督的国不属这个世界,这意味着弥赛亚将要领他们所进入的迦南地是指天堂。
这种人没有意识到,圣言有灵义在里面,就灵义而言,“以色列”不是指以色列,“雅各”不是指雅各,“犹大”不是指犹大;相反,这些人表示他们所代表的事物。他们没有想一想,这个民族的历史已经表明它在旷野中是何品质,后来在迦南地又是何品质,即:它心里其实是偶像崇拜者;或想一想先知们对于它、它的属灵淫乱和可憎的事所说的话。在摩西之歌中,下面这些话描述了这个民族的品质:
我要向他们掩面,看他们将来如何。他们本是极乖僻的一代,心中无诚实的儿女。我说,我必将他们放逐到极远的角落,使人不再记住他们;惟恐仇敌惹动我,只怕敌人说,我们的手在高处,并非耶和华作了这一切的事。因为他们是缺乏智谋的民族,他们里面毫无聪明。他们的葡萄树是所多玛的葡萄树,蛾摩拉田园所生的。他们的葡萄是毒葡萄,他们那全挂都是苦的。他们的酒是大蛇的毒气,是虺蛇残害的毒液。这不是贮藏在我这里,封闭在我宝库中吗?他们失脚的时候,伸冤报应在我;因他们遭灾的日子近了,那要临在他们身上的,必速速来到。(申命记32:20, 26-28, 32-35)
耶和华将这歌传给摩西(申命记31:19, 21)。主还在约翰福音中论到这个民族说:
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约翰福音8:44)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许多经文表明这个民族的品质。
尽管基督徒知道这些事,但他们仍认为这个民族最终会皈依主,然后被领到他们以前所在的地方;这是因为如前所述,他们不知道圣言的内义。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以为人的生活无济于事,哪怕通过反复的行为而根深蒂固的邪恶也不会阻碍人通过信,甚至通过短短一个小时的信而变得属灵、重生,从而蒙主接纳。他们还以为进入天堂的许可只是怜悯、仁慈的事,这种怜悯、仁慈只施给一个民族,而不是施给全世界所有接受主的怜悯、仁慈的民族。有这种想法的人不知道,有些人被选中,生来就得到拯救和天堂,而有些人没有被选中,生来就得到诅咒和地狱,这完全违背神性。如此思想神性是令人震惊、相当可怕的,因为这种行为无情到了顶点,完全缺乏仁爱;而事实上,神性是怜悯、仁慈本身。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和犹太民族过去没有被拣选,将来更不会被拣选;还可以看出,这个民族中间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丝教会的踪迹,只有一个教会的代表;它之所以一直被保存到今日,是为了旧约圣言(对此,参看3479节)。
920.本节描述了古教会总体上的敬拜,并且是以“祭坛和燔祭”来描述的,“祭坛和燔祭”是一切代表性敬拜的主要元素。然而,我们首先要描述一下上古教会的敬拜是何性质,由此表明通过代表敬拜主是如何兴起的。上古教会成员只有内在敬拜,就是天上所献的那种,因为在他们当中,天堂与人交流,以至于他们成为一体。这种交流就是感知,前面频繁提到过这种感知。因此,他们因是天使般的人,故是内在人。他们的确感觉到属肉体和世界的外在事物,但却不关心它们。他们在每个感官对象中都感知到某种神性和天堂之物。例如,当看到一座高山时,他们感知到的不是一座山的概念,而是高的概念,并从高而感知天堂和主。这就是为何经上说主住在至高处,并被称为“至高至上者”(Most High and Lofty One);又为何后来对主的敬拜在山上举行。这同样适用于其它一切对象。如,当观察早晨时,他们不会感知一天的早晨,而是感知天堂之物;它就像人们心智中的早晨和黎明,主由此被称为“早晨”、“东方”和“黎明”。同样,当看到一棵树及其果和叶时,他们并不关心这些,而是仿佛看到以它们来代表的人。他们在果实中看到爱和仁,在叶子中看到信。教会成员由此不仅被比作一棵树、一个园林,他里面的东西则被比作果和叶,甚至还被如此称呼。这就是那些拥有天堂和天使般的观念之人的性质。
谁都能知道,一个总体观念掌管一切细节,因而掌管一切感官对象,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以至于人不会注意到这些对象,除非它们流入他的总体观念。因此,对内心快乐的人来说,他所听到和看到的一切似乎都洋溢着欢声笑语;而对内心悲伤的人来说,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似乎都是忧伤难过。这同样适用于其它情况,因为总体情感就存在于一切细节里面,并使细节在总体情感中被看到和听到;而其它一切事物甚至都不显现,仿佛不存在或微不足道。上古教会成员就是这种情况。他眼中看到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如天堂一般;因此,对他来说,一切事物可以说都是活的。由此清楚可知上古教会的神性敬拜是何性质,即:它是内在的,决不是外在的。
然而,当教会衰落,如在其后代当中的情形,这种感知或与天堂的交流开始消失时,一种不同的情况开始出现。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在感官对象中感知到任何天堂之物,只感知到世俗之物。他们对世俗之物的感知越多,他们的感知就越少。最终,大洪水来临之前的最后一代在这些物体中只看到世俗、肉体和尘世之物。天堂就这样与人类分离,并且只能以一种极其遥远的方式与人类交流。现在与地狱的交流向人打开,他从地狱获得其总体观念;如前所述,一切细节观念都源于这总体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天堂观念临到他们时,这观念对他们来说一文不值。最后,他们甚至不愿承认任何属灵或属天之物的存在。人的状态就这样被改变和颠倒。
主因预见人类的状态会变成这样,故规定信之教义事物要得以保存并可获得,好叫人们能知道属天之物和属灵之物。前面提到的那些被称为“该隐”的人和那些被称为“以诺”的人从上古教会成员那里搜集了这些教义事物。这就是为何经上论到该隐说,给他立一个记号,免得人杀他(参看创世记4:15,393, 394节);论到以诺说,神将他取去(创世记5:24)。这些教义事物完全由符号语言,因而由看似神秘之物构成。也就是说,它们由地面上各种具有属灵意义的物体构成,如:山,它们表示天上的事物和主;早晨和东方,它们也表示天上的事物和主;各种树及其果实,它们表示人及其天堂事物;等等。诸如此类的事物构成他们的教义事物,这一切都是从上古教会的符号和象征中搜集而来的。因此,他们的著作也具有这种性质。由于他们仰慕这些代表或教义事物中的神性和天堂之物,并且觉得自己似乎看到了它们,还由于这些教义事物的古老性,所以他们开始并被允许将这类事物作为其敬拜的基础。这就是他们在山上、小树林和各树木中间举行敬拜的起源,也是他们露天的柱子或雕像,以及后来祭坛和燔祭的起源;祭坛和燔祭最终成为一切敬拜的主要特征。这种敬拜始于古教会,又从古教会传给他们的后代和周边所有民族。蒙主的神性怜悯,这些和其它许多事容后再述(1238, 1241, 2180:4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